正确答案: C
升药
题目:外用可拔毒去腐的药物是
解析: 升药
功效:拔毒,去腐。
应用:痈疽溃后,脓出不畅,腐肉不去,新肉难生;湿疮、黄水疮、顽癣及梅毒等。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本品只供外用,不能内服。且不用纯品,而多配煅石膏外用。用时,研极细粉末,干掺和调敷,或以药捻沾药粉使用。
使用注意:本品有大毒,外用不可过量或持续使用。外疡腐肉已去或脓水已尽者不宜用。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下列何药不是暖肝煎的组成药物
炮附子
解析:暖肝煎:当归、枸杞子、小茴香、肉桂、乌药、沉香、茯苓。
[单选题]黄疸病中,最多见的病机是
湿热发黄
解析:湿热并重证
茵陈蒿汤证
原文: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病因病机:本证由湿热内蕴脾胃所致。湿热交蒸,营卫不和则生寒热;湿热内蕴,脾胃升降失常则不欲饮食,若勉强进食,反而增湿助热,湿热上冲,则见头目眩晕、心胸不安。湿热郁蒸日久累及血分则形成黄疸。
证候: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身黄如橘子色、腹微满和小便不利等症状。
辨证:湿热倶盛。
治则:清利湿热退黄。
方药:茵陈蒿汤。
湿重于热证
茵陈五苓散证
原文: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茵陈五苓散方:
茵陈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方见痰饮中
上二物和,先食饮方寸匕,日三服。
提要:本条论述湿重于热的黄疸证治。
病因病机:湿热黄疸,湿多热少。
证候:全身发黄,黄色不甚鲜明,食少脘痞,身重便溏,小便不利,苔腻淡黄等症。
辨证:湿重于热。
治则:利湿清热退黄。
方药:茵陈五苓散。方中茵陈清热利湿退黄,五苓散化气利水除湿。
[单选题]针刺下列腧穴时,哪个穴位不适宜取俯卧位
关元
解析:俯卧位 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单选题]感染的含义是
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
解析: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3个基本条件[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3个基本条件.png]
(一)传染源
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
(二)传播途径
(三)人群易感性及免疫性
[单选题]患者,男,38岁。疟疾已有三日,每隔一天发作,舌淡,脉弦。首选的药物是
常山
解析:常山 涌吐痰涎 截疟
[单选题]重症肌无力常与哪种病合并存在
胸腺肥大或胸腺瘤
[单选题]在额部,当两眉头之间的腧穴是
印堂
[单选题]舌象的胃气主要表现在
舌苔的生长情况
[单选题]"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阴阳之间的关系是
互根互用
解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即是运用阴阳互根互用理论,对机体的物质与物质之间、功能与功能之间、物质与功能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关系的高度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