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C
激动β受体,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抑制组胺的释放
题目:异丙肾上腺素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机制是
解析:肾上腺素类药物能够舒张支气管平滑肌,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还能抑制过敏物质的释放,主要是抑制组胺、慢反应素等过敏物质的释放,从而减少哮喘发作次数和程度。
查看原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多选题]药事管理法律关系主体包括
国家机关
机构组织
公民个人(自然人)
[多选题]下列关于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叙述正确的是
为院外使用麻醉药品非注射剂型、精神药品患者开具的处方不得在急诊药房配药
患者再次使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时,应当要求患者将原批号的空安瓿或者用过的贴剂交回,并记录收回的空安瓿或者废贴数量
医疗机构内各病区、手术室等调配使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时应收回空安瓿,核对批号和数量,并作记录
收回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空安瓿、废贴由专人负责计数、监督销毁,并作记录
解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为使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患者建立相应的病历。麻醉药品注射剂型仅限于医疗机构内使用或者由医务人员出诊至患者家中使用;医疗机构应当为使用麻醉药品非注射剂型和精神药品的患者建立随诊或者复诊制度,并将随诊或者复诊情况记入病历。为院外使用麻醉药品非注射剂型、精神药品患者开具的处方不得在急诊药房配药。第二十七条:患者使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或者贴剂的,再次调配时,应当要求患者将原批号的空安瓿或者用过的贴剂交回,并记录收回的空安瓿或者废贴数量。第二十八条:医疗机构内各病区、手术室等调配使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时应收回空安瓿,核对批号和数量,并作记录。剩余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应办理退库手续。第二十九条:收回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空安瓿、废贴由专人负责计数、监督销毁,并作记录。
[多选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臌胀的主要病机因素的是( )
积滞
动风
[多选题]药师与患者沟通的意义在于
有助于减少药疗事件的发生
确立药师的价值感,提高公众对药师的认知度
使药师的服务更贴近患者,提高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
解决患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的问题
使患者获得相关用药指导,同时获取患者信息及问题
[单选题]患者因体质虚弱,或过于饥饿、情绪紧张及针刺手法过强等引起头晕、恶心、面色苍白,甚至胸闷心慌、汗出肢冷、脉搏微弱、不省人事的属针刺异常情况中的( )
晕针
[多选题]以下有关皮肤局部化学药物中毒的解救方法正确的是
氧化钙灼伤的急救处理:先用植物油清除皮肤上沾污的石灰微粒,再以2%醋酸溶液洗涤
硫酸、硝酸等皮肤灼伤的处理:立即用5%碳酸氢钠溶液冲洗后,再用清水冲洗,然后以氧化镁、甘油糊剂外涂
处理皮肤上的苯酚:先以大量清水或肥皂水冲洗,继以30%~50%乙醇擦洗,再以饱和硫酸钠液湿敷
解析:处理皮肤上的苯酚先以大量清水或肥皂水冲洗,继以30%~50%乙醇擦洗,再以饱和硫酸钠液湿敷,24小时内禁用油膏。氧化钙灼伤的急救处理先用植物油清除皮肤上沾污的石灰微粒,再以2%醋酸溶液洗涤。硫酸、硝酸等皮肤灼伤的处理方法是立即用5%碳酸氢钠溶液冲洗后,再用清水冲洗,然后以氧化镁:甘油(1:2)糊剂外涂。氟化钠中毒可采用:皮肤局部损害清洗后用5%氯化钙溶液湿敷,破溃者可敷10%硼酸软膏。氢氟酸皮肤局部中毒:大量水冲洗,接着用5%小苏打水洗涤或湿敷;或用50%硫酸镁溶液浸泡半小时;也可在水冲洗后再以石灰水冲洗,局部注射5%葡萄糖酸钙液1~2ml,再涂上氧化镁糊膏或激素软膏。溴皮肤局部中毒:用水冲洗后,再以10%硫代硫酸钠(大苏打)溶液洗涤,然后涂上5%碳酸氢钠糊剂,或用25%氨水1份、松节油1份及95%乙醇10份的混合剂处理创面。
[多选题]下列关于透皮贴剂的叙述,正确的有( )。
用前将需贴敷的部位洗净并稍晾干
不要贴在皮肤的皱褶处
每日更换1次或遵医嘱
解析:本题考查要点是“使用透皮贴剂的注意事项”。使用透皮贴剂时宜注意:①用前将所要贴敷部位的皮肤清洗干净,并稍稍晾干。②从包装内取出贴片,揭去附着的薄膜,但不要触及含药部位。③贴于无毛发或是刮净毛发的皮肤上,轻轻按压使之边缘与皮肤贴紧,不宜热敷。④皮肤有破损、溃烂、渗出、红肿的部位不要贴敷。⑤不要贴在皮肤的皱褶处、四肢下端或紧身衣服底下,选择一个不进行剧烈运动的部位,如胸部或上臂。⑥定期更换或遵医嘱,若发现给药部位出现红肿或刺激,可向医生咨询。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CE。
[多选题]可减弱香豆素类药抗凝作用的药物有
巴比妥类
利福平
维生素K
雌激素
解析:与香豆素类药物合用能减弱抗凝作用的药物有:抑制其吸收的药物,如制酸药(如硫糖铝)、消胆胺;肝药酶诱导剂,如卡马西平、苯巴比妥、利福平、灰黄霉素等;能促进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的药物,如维生素K、口服避孕药、雌激素等。异烟肼是肝药酶抑制剂,可抑制香豆素类药物的代谢而增加其抗凝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