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
呃逆
题目:唐代以前所称的“哕”,是指
解析:呃逆是指胃气上逆,从咽喉部发出的不由自主的冲击声,声短而频。唐代以前称“哕”,俗称打呃,是胃气上逆的表现。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下列关于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心律失常
解析: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有诱发溃疡出血、诱发哮喘、过敏反应、凝血障碍。
[单选题]外科疾病,局部焮红肿胀,疼痛剧烈,伴口干饮冷、壮热烦躁、呕恶便秘,舌苔黄糙,脉沉数有力。其治法是( )
通里法
[单选题]与氯丙嗪、异丙嗪合用组成冬眠合剂的药物是
哌替啶
解析:冬眠合剂有三种: 冬眠合剂一号:由氯丙嗪、异丙嗪各50mg,哌替啶100mg及5%葡萄糖液250ml配成。
[单选题]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三部诊法是指诊( )
人迎、寸口、趺阳
解析:三部诊法是诊察颈人迎、手寸口、足趺阳三个部位的脉象变化以推测病情的一种方法。这种诊法主要见于仲景之《伤寒杂病论》,故后世常称为仲景三部诊脉法。
[单选题]下列各项,不属于真寒假热证临床表现的是( )
四肢凉厥冷
解析:真寒假热证是阴证似阳的一种症状。病本属寒证,因寒到了极点,出现身热,面色浮红、口渴、手足躁扰不宁、疲乏无力、脉洪大等假热现象。
[单选题]补阴时适当配伍补阳药称为( )
阳中求阴
解析: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临床上治疗阴虚证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佐以补阳药,即所谓"阳中求阴"。治疗阳虚证时,在助阳剂中,适当佐以滋阴药,即谓"阴中求阳"。
[单选题]患者,男,54岁。1个月前患肺炎,曾发烧咳嗽2周,现已经初愈,但仍气短懒言,食欲不振,口干欲饮,舌红少苔,脉细无力。用药应选用的药物是( )
西洋参
解析:西洋参的功效:补气养阴,清热生津。主治:气阴两虚证,热病气虚津伤口渴及消渴。气短懒言,食欲不振,口干欲饮,舌红少苔,脉细无力,为气阴两虚的表现,故用西洋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