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CDE
克罗恩病 大肠癌 细菌性痢疾 溃疡性结肠炎
题目:患者男,39岁。主诉“间断腹痛、腹泻10余年,加重伴有黏液脓血便1年”入院。该患者10余年前开始出现间断腹泻,最多每日排黄色不成形便3~4次,伴有下腹痛,便后腹痛缓解,未予系统诊治;1年前患者腹痛腹泻症状加重,伴有黏液脓血便,现最多每日10余次,有里急后重,有腹痛便后缓解,伴有腹胀,食欲缺乏,无恶心呕吐,近1年体重下降约5kg。
解析:2.结肠镜检查比钡剂灌肠检查准确,有条件宜做结肠镜检查,且该患者病史时间长,不能除外溃疡性结肠炎,重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不宜做钡剂灌肠检查,以免加重病情或诱发中毒性巨结肠。该患者黏液脓血便,现最多每日10余次,故暂不宜行钡剂灌肠检查。粪便病原学检查目的是要排除感染性结肠炎,肿瘤标记物CEA除外结肠肿瘤,血p-ANCA及AS-CA分别为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相对特异性抗体,同时检测这两种抗体有助于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患者慢性腹泻,粪便为黏液脓血便,大便潜血:(+++),RBC10/HP,WBC15/HP。3次便细菌培养阴性。肠镜结果显示:直肠至肝曲黏膜明显充血、水肿,多发性浅表溃疡,黏膜质脆,触之易出血。结肠镜下黏膜活检见弥漫性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血p-ANCA(+)。综合以上病史及检查最可能的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
4.该患者病情为活动期,给予半流质饮食,同时静脉营养支持。患者腹泻次数大于每日6次,血沉大于30mm/h,血红蛋白小于100g/L,为重型,需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可口服及静脉注射。同时应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病变累及直肠、乙状结肠可行灌肠治疗,灌肠药物通常可应用5-氨基水杨酸、地塞米松、锡类散、庆大霉素、云南白药等。患者血白细胞明显增高提示合并感染,予抗生素治疗,及对症止泻治疗。对于内科治疗效果不理想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或虽然用糖皮质激素可控制病情但糖皮质激紊不良反应太大不能耐受者才可考虑手术治疗。
5.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或止泻药如地芬诺酯、洛哌丁胺或鸦片酊宜慎重,重症患者使用有诱发中毒性巨结肠的危险。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多选题]脓血便多见于以下哪些疾病 ( )
菌痢
溃疡性结肠炎
大肠癌
解析:结肠疾病:1)结肠息肉:2)结肠癌:常见于左半结肠癌,患者多有顽固性便秘,也可见大便次数增多,癌肿破溃时,可使粪块外面染有鲜血或粘液,甚至排出脓液。3)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与细菌性痢疾:二者都可见便血,且多与粘液或脓液同时排出,伴有腹痛。4)阿米巴痢疾:以便血为主要症状,其大便呈酱红色,粘液多,且有恶臭味。5)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表现为急性起病,伴发热,腹泻,可有进食腐败肉食病史,常以食物中毒形式起病。故选:ACD。
[单选题]胸痛彻背,感寒痛甚,胸闷气短,心悸,甚则喘息不能平卧,面色苍白,自汗,四肢厥冷,舌苔白,脉沉细。此胸痹应辨证为( )
寒凝心脉
[多选题]下列关于食管癌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
食管癌好发部位依次为上段>中段>下段
食管癌多直接侵入周围器官,早期和中晚期也可经淋巴道转移
[多选题]哪项是肠结核的临床表现
青壮年有低热、盗汗、下腹痛及右下腹肿块
青年人有不明原因的肠梗阻者
钡餐显示回盲部狭窄者
解析:1在增生型肠结核或并发肠梗阻时,有腹绞痛,常位于右下腹,伴有腹胀、肠鸣音亢进、肠型与蠕动波。2.常有结核毒血症,以溃疡型肠结核为多见,表现轻重不一,多数为午后低热或不规则热、弛张热或稽留热,伴有盗汗。患者倦怠、消瘦、苍白,随病程发展而出现维生素缺乏、脂肪肝、营养不良性水肿等表现。3.增生型肠结核主要表现为盲肠或同时升结肠近段,回肠末段的增生性狭窄,收缩与畸形,可见钡影充盈缺损,黏膜皱襞紊乱,肠壁僵硬,结肠袋形消失,往往因部分梗阻而使近端肠曲明显扩张。粪便检查 溃疡型肠结核粪便外观糊状,无黏液脓血,镜检可见少量脓细胞和红细胞。故DE错误。
[多选题]肠易激综合征据临床特点可分为
便秘型
腹泻便秘交替型
腹泻型
解析:肠易激综合征据临床特点可分为便秘型、腹泻便秘交替型、腹泻型三个类型。故选:ABE。
[多选题]关于钩虫病,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大多数慢性感染是无症状的
可出现失血性贫血和低蛋白血症
合并瘙痒性红斑
容易造成消化道出血
解析:1.钩虫病(hookworm diseases)是由钩虫(hookworm)寄生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有缺铁性贫血、肠功能紊乱、营养不良,严重者可致心功能不全及发育障碍。轻型患者可无症状,仅在粪便中查获钩虫卵,称钩虫感染。2.钩蚴(以美洲钩虫为主)侵入处,可在20~60min内出现瘙痒、水肿、红斑,继而形成丘疹。3。容易造成消化道出血。
[多选题]带下过多的辨证在于辨别( )
量
色
质
气味
舌脉
[单选题]不同病人分别表现脱肛、眼睑下垂等病症,治疗时均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此称为( )
异病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