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E
病毒性心肌炎
题目:女,22岁04周前发热、咳嗽、流涕,持续1周自愈。近1周心悸、气短。否认心脏病史。查体:T36.2℃,BP110/65mmHg,心界不大。血清CK-MB水平增高。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103次/分,P-R间期0.21秒,余未见异常。最可能的诊断是
解析:成人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参考标准:①病史与体征:病毒感染后3周内出现心脏表现(感染后严重乏力、胸闷、头晕、心尖第一心音明显减弱、舒张期奔马律、心包摩擦音、心脏扩大、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阿-斯综合征)。②感染3周后,心律失常或ECG改变:a.窦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窦房传导阻滞或束支传导阻滞;b.多源、成对室性期前收缩,自主性房性或交界性心动过速,阵发或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房或心室扑动或颤动;c.两个以上导联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05mV或ST段异常抬高或出现异常Q波。③心肌损伤的参考指标:TnT和TnI、CK-MB明显增高。④病原学依据:穿刺液检出病毒,病毒抗体,病毒特异性IgM升高。综上,结合题干,4周前发热、咳嗽、流涕,有前驱病毒感染;近1周心悸、气短,3周后心脏表现;血清CK-MB水平增高;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103次/分为窦性心动过速。故选E。
查看原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对于随机抽样以下哪种说法正确
使每个个体都有均等的机会被抽取
解析:随机抽样是按照随机的原则,即保证总体中每个单位都有同等机会被抽中的原则抽取样本的方法。随机抽样在社会调查和社会研究中应用较广泛。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主要有纯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等。
[单选题]男孩,12岁。诊断为左胫骨近端骨髓炎,经局部引流后症状好转,但目前局部仍有窦道流脓。X线检查显示有大块死骨及新生骨,有包壳形成。最主要的治疗措施是
清除病灶
解析:①慢性骨髓炎急性发作时不宜做病灶清除术,应以抗生素治疗为主,积脓时宜切开引流。②大块死骨形成而包壳尚未充分生成者,过早取掉大块死骨会造成长段骨缺损,该类病例不宜手术取出死骨,需待包壳生成后再手术。但近来已有在感染环境下植骨成功的报告,因此可视为相对性禁忌证。
[单选题]脑干损伤时瘫痪的特点是
交叉性瘫
解析:一侧脑干损伤既累及同侧平面的脑神经运动核,又累及尚未交叉至对侧的皮质脊髓束及皮质延髓束,故引起交叉性瘫痪,即病变同侧平面的周围性脑神经麻痹和对侧的中枢性偏瘫及感觉障碍。
[单选题]某医院开大处方和人情方,获取经济效益,但违反了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医院认为此举实属无奈。你认为医院在向社会作解释时,不符合道德要求的是
国家给医院的补偿太少
解析:用药道德要求包括:用药要掌握在安全有效的范围内、合理的配伍,尽量减少药物的副作用、近期效果与远期效果的统一、尽量减少病人的经济负担,加强毒、麻、放射药品管理。故选D。
[单选题]氯丙嗪引起的低血压、休克抢救时禁用肾上腺素是因为
氯丙嗪可阻断α受体
解析:氯丙嗪引起低血压、休克是由于阻断α受体。而肾上腺素可激活α与β受体产生心血管效应。氯丙嗪中毒引起血压下降时,用肾上腺素后仅表现β效应,结果使血压更为降低,故不宜选用,可选用主要激动α受体的去甲肾上腺素。
[单选题]右肾盂内结石直径2.0cm。以下情况应优先采取的治疗方法是
体外震波碎石(ESWL)
解析:5mm以下的肾结石以保守治疗或观察为主,5mm~2cm的肾结石首选体外碎石,故选E。
[单选题]健康管理的首要步骤一般是
收集健康信息
解析:健康管理有以下三个基本步骤:(1) 了解健康信息收集服务对象的健康信息。个人健康信息包括个人一般情况、目前健康状况及疾病家族史、生活方式(膳食、体力活动、吸烟、饮酒情况等)、体格检查(身高、体重、血压等)和血、尿实验室检查。(2) 健康及疾病风险性评估根据所收集的个人健康信息,对个人的健康状况及未来患病或死亡的危险性用数学模型进行量化评估,进一步综合认识健康风险,鼓励和帮助人们纠正不健康的行为和习惯,制订个性化的健康干预措施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3) 健康干预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以多种形式来帮助个人采取行动、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控制健康危险因素,实现个人健康管理计划的目标。
[单选题]维持组织液生成量与回流量平衡的机制是
多余的生成部分经毛细淋巴管回流
解析:组织液是血浆经毛细血管壁滤过而形成的。总的说来,流经毛细血管的血浆有0.5%~2%在毛细血管动脉端以滤过的方式进入组织间隙,其中约90%在静脉端被重吸收回血液,其余的10%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液,从而保持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平衡。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