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小腿下1/3内侧溃疡
题目:下肢静脉曲张晚期的临床表现中,最主要的是
解析:下肢静脉曲张晚期表现为:①静脉曲张性静脉炎;②溃疡形成,常发生在内踝上部和小腿内下1/3处;③淤滞性皮下硬化症,表现为脱毛、皮肤光薄发亮、脱屑、色素沉着等;④出血;⑤静脉曲张性湿疹;其中溃疡形成最常见,故选D。
查看原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体内细胞色素c直接参与的反应是
生物氧化
解析:细胞色素C参与生物氧化过程可以从呼吸链的组成中看出,氧化呼吸链是由4种具有传递电子能力的复合体组成,(1)复合体Ⅰ作用是将NADH+H+中的电子传递给泛醌(2)复合体Ⅱ作用是将电子从琥珀酸传递到泛醌(3)复合体Ⅲ作用是将电子从还原型泛醌传递给细胞色素C(4)复合体Ⅳ将电子从细胞色素C传递给氧。
[单选题](2013)加用氢化可的松后,去甲肾上腺素升压作用增强的这种现象是
糖皮质激素的允许作用
解析:加用氢化可的松后,去甲肾上腺素升压作用增强的这种现象是因为糖皮质激素的允许作用。
[单选题]淋巴结内发生转移瘤首先见于
边缘窦
解析:淋巴结转移是肿瘤最常见的转移方式,是指浸润的肿瘤细胞穿过淋巴管壁,脱落后随淋巴液被带到汇流区淋巴结,并且以此为中心生长出同样肿瘤的现象。癌细胞在患者体内淋巴管内运行的癌栓到达局部淋巴结,一般是先聚集于边缘窦,然后生长繁殖并破坏淋巴结结构,形成淋巴结内转移癌灶。故本题答案为C。
[单选题]上胸段食管是指
胸廓入口至气管分叉部位
解析:食管胸段位于上纵隔后部和后纵膈,向上经胸廓上口与食管颈段相连,向下穿膈食管裂孔续为食管腹段。胸廓入口至气管分叉部位
[单选题]患者男性,19岁。阑尾炎术后1周,切口无红肿、积液等表现,切口愈合类型应记为
Ⅱ/甲
解析: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三类: 1.清洁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即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2.可能污染的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例如胃、肠道的手术、切口部不容易彻底灭菌的、6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的、新缝合的切口又再度切开的,都属此类。 3.污染切口,用“Ⅲ”代表,是组织直接暴露与感染物的切口,如有化脓性炎症的、肠梗阻坏死的、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等。愈合的分级也有三: 1.甲级愈合,用“甲”代表,是指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2.乙级愈合,用“乙”代表,是指愈合欠佳,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 3.丙级愈合,用“丙”代表,是指切口化脓,需切开引流。
[单选题]女,26岁。患重症肌无力5年,因感冒后肌无力加重,大量服用溴吡斯的明后出现流口水、大量出汗、肌束颤动、腹痛。此种表现是由于
乙酰胆碱(Ach)神经元的后发放
解析:后发放可发生在环式联系的反射通路中。此外,在各种神经反馈活动中,如随意运动时中枢发出的冲动到达骨骼肌引起肌肉收缩后,骨骼肌内的肌梭不断发出传入冲动,将肌肉的运动状态和被牵拉的信息传入中枢。
[单选题]大多数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炎的脑脊液所见为
病后第3周蛋白增多最明显,细胞数正常或接近正常
解析:早期脑脊液可正常,自第二周起可出现脑脊液的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即脑脊液中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增高,约在20个/mm3以下,而蛋白定量明显增加,早期轻度增加,约为60~80mg/dl,至病程第4~5周可高达l00~1000mg/dl之多。这是GBS的主要脑脊液改变特点。有75%的病例脑脊液的丙种球蛋白增高,糖与氯化物定量正常。电生理改变特点是髓鞘损害为主出现神经传导速度下降,低于正常的20%。周围神经近端有明显的传导阻滞现象,为经典型GBS(脱髓鞘型)。部分病人出现动作电位的波幅下降,提示轴索损害,为GBS的轴索变异型。
诊断标准:急性起病,四肢下运动神经元性对称性瘫痪,有或无运动性颅神经麻痹,实验室有脑脊液的蛋白细胞分离现象,电生理检查发现周围神经系统损害即可诊断本病。
[单选题]临床诊断急性胆囊炎最主要的根据是
Murphy征阳性
解析:医生在做墨菲斯征检查时,如果患者为胆囊炎,深吸气时,发炎的胆囊就会触及正在加压的大拇指,引起疼痛,显现出Murphy征阳性,故B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单选题]帕金森病的主要发病原因是( )
黑质-纹状体多巴胺通路受损
解析:帕金森病(PD)又名震颤麻痹,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PD病理改变为:中脑黑质致密部、蓝斑神经元色素脱失,黑质色素变淡及出现路易小体。PD神经生化改变为:中脑黑质致密部、蓝斑神经元脱失致上述部位及其神经末梢处多巴胺(DA)减少(DA减少≥70%时产生PD临床表现),而黑质纹状体系统中与DA功能拮抗的乙酰胆碱(ACH)作用相对亢进,DA与ACH平衡失调。